你是否曾好奇
為什麼有些人每晚都記得夢境
而另一些人卻幾乎不記得自己做過夢?
夢境作為睡眠中*神秘的部分
長期以來既是科學家的研究對象
也是普通人茶餘飯後的談資
有人認為“多夢=睡眠淺”
也有人覺得“不做夢=睡得死”
但這些觀點究竟有多少科學依據?
下麵我們將從睡眠結構、噩夢的影響
以及改善多夢的方法三個方面
揭開夢境與睡眠品質之間的關係
一、做夢會影響睡眠品質嗎?
1. 夢境的本質:REM睡眠的產物
夢主要發生在快速眼動睡眠
(REM,Rapid Eye Movement)階段
這是睡眠週期中
大腦活動*接近清醒狀態的時期
一個完整的睡眠週期包括
非REM睡眠(淺睡、深睡)和REM睡眠
每晚通常會經歷4-6個週期
- 做夢是正常的生理現象
科學研究表明
幾乎所有人都會做夢
只是約60%的人醒來後記不住夢境
這與大腦在REM階段的神經活動有關
負責記憶的海馬體在此時活躍度較低
導致夢境容易被遺忘
- 做夢並不降低直接睡眠品質
哈佛醫學院的研究指出
適度的夢境活動
有助於情緒調節和記憶鞏固
例如白天經歷的壓力或學習內容
可能通過夢境“重播”來幫助大腦處理資訊
2. 多夢≠睡眠差
如果夢境過於頻繁或內容複雜
可能導致睡眠碎片化
即人在REM階段多次短暫醒來
這種“隱性失眠”
會削弱深度睡眠的比例
讓人醒來後感覺疲憊
二、經常做噩夢需要警惕的信號
1. 噩夢與心理健康的關聯
噩夢通常與壓力、焦慮
創傷後應激障礙(PTSD)等
心理問題密切相關
美國睡眠醫學會的數據顯示
約8%的成年人每週至少經歷一次噩夢
其中2%-3%的人因此出現睡眠障礙
- 噩夢的生理機制
大腦杏仁核(負責情緒反應)
在REM階段過度
活躍可能觸發噩夢
長期噩夢會導致皮質醇
(壓力激素)水準升高
形成“噩夢-壓力-睡眠差”的惡性循環
- 危險信號
若噩夢持續超過兩周
或伴隨以下症狀
需及時干預:
- 白天注意力不集中、情緒低落
- 睡眠中驚叫、出汗、肢體抽動
- 夢境內容與近期重大壓力事件高度相關
2. 噩夢的誘因與應對
- 飲食因素
睡前攝入咖啡因
酒精或辛辣食物
可能刺激神經系統
增加噩夢概率
- 藥物副作用
某些抗抑鬱藥
降壓藥會擾亂REM階段
導致夢境異常
- 心理調適
認知行為療法(CBT)
被證明對噩夢治療有效
例如“夢境重塑”技術
可幫助患者在清醒時
重新設計噩夢情節
降低恐懼感
三、如何改善多夢狀況?
1. 調整作息
優化睡眠結構
- 固定睡眠時間
每天同一時間入睡和起床
幫助大腦建立穩定的生物鐘
- 延長深度睡眠
深度睡眠是恢復體力的關鍵階段
建議睡前1小時避免使用電子設備
因其藍光會抑制褪黑素分泌
縮短深度睡眠時間
2. 飲食與環境的雙重調節
- 睡前飲食
避免咖啡、巧克力等刺激性食物
可選擇富含色氨酸的食物
(如香蕉、燕麥)
促進褪黑素生成
- 睡眠環境
保持臥室溫度在18-22℃
使用遮光窗簾和白噪音設備
減少外界干擾
3. 理放鬆技巧
- 冥想與呼吸訓練
睡前15分鐘進行深呼吸或正念冥想
可降低焦慮水準
- 情緒日記
記錄白天的壓力事件
將煩惱“外包”給紙筆
避免帶著情緒入睡
4. 科學應對夢境
- 記錄夢境
若頻繁多夢
可嘗試記錄夢境內容
分析是否與近期壓力有關
- 接受夢境
理解夢境是大腦處理資訊的方式
不必過分抗拒
若夢境過於困擾
可諮詢睡眠科醫生或心理諮詢師
經常做夢並不等於睡得不好
反之完全不做夢
可能暗示REM階段缺失
同樣值得關注
睡眠品質的核心指標
是深度睡眠的比例
連續性以及整體恢復感
睡眠的本質是修復
而非無夢
與其糾結是否做夢
不如從今晚開始
用一杯溫牛奶、一本紙質書
換一個安穩的睡眠吧